描写淇河文化的词语(关于淇河文化的古诗)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1.关于淇河文化的故事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其源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据国家地质部门实测记载,形成于下奥陶纪,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历史。

描写淇河文化的词语(关于淇河文化的古诗)(图1)

淇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卫河支流。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向东流经河南辉县、林州、鹤壁市淇滨区、淇县及浚县,最后注入卫河。淇河总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亿立方米。流域内峰峦竞秀,千岩万壑,景致优美,有北国漓江之称。 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风光旖旎的淇河,自太行山深处奔涌而出,两岸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景色宜人,被誉为“北方漓江”。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淇河儿女创造出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滋润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淇河,不仅孕育了淇河儿女,也孕育、诞生了辉煌的]淇河文化。淇河,一条盛产诗歌的河流。这里原野广袤,水秀山峻,滋养了春秋战国至唐代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部分诗句摘录。.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南乡子》 佚名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2.关于淇河有关的诗句或优美句子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拓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一诗。诗句表明那时的淇河山清水秀,松竹连绵。

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

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

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诗圣杜甫也在《洗兵马》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

诗人看到京都长安收复,平叛形势大好,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无限欣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中国如此之大,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3.淇河的流域文化

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

淇河中下游仅七八十公里长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土岸上裸露的典型古陶、铁残片俯拾皆是。

紧靠淇河西岸的花窝遗址,经碳素测定,距今已有7130年,花窝遗址东南的石河岸遗址,是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与两遗址隔河相望的大赉店文化遗址及顺河向上不远处的辛村文化遗址,于1932年发掘时,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

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被国民党南京政府于解放前夕运往台湾,1960年,因这些珍贵文物运到美国展出,文化部发表抗议声明,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发表抗议书,在国际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西周时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

朝歌原为商纣王的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居各国之前,所以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与之对应,卫国的文化也比较发达,特别是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举世瞩目。

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自古以来,她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美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就有39首。

康叔被封为国君的卫国,本是由原来的邶、鄘、卫三地合并起来的,因此三地的民歌(风)也就是卫国的民歌。这一点是诗经研究者的共识。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北伯鼎跋》中认为“以卫诗独多,遂分隶于邶鄘”,就是说卫国的诗歌特别多,而邶、鄘则很少,当初编《诗经》时,把卫诗分给邶和鄘一些。今人金启华说:“邶、鄘、卫是武王克商后所封的三国,以后邶、鄘为卫所并,故而邶、鄘两部分的诗,实际上是写卫国的事”(《诗经全译》)。

他还说:“所以我们说《邶风》、《鄘风》、《卫风》,从地区的毗连和事实的描写来看,虽然分之为三,但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卫国的诗。” 清代著名的经史学家、训诂大师孙诒让在《邶鄘卫考》中也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就是说周公将原来武庚所在的朝歌封给康叔作卫国的都城,而卫国其实包含原来的邶、鄘、卫的全境,所以采编《诗经》的时候,邶鄘卫三地的诗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

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

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

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

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

部分诗句摘录。.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南乡子》 佚名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淇河不仅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

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

《诗经》有十三篇描写淇河风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其美妙令人神往。

淇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它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

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兰、许穆夫人、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4.关于淇河的作文片段

淇河之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淇河。

春天,岸上的柳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草也探出头来,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小朋友,别睡懒觉了!快来和春姑娘捉迷藏吧!”。河面上的冰溶化了,小蝌蚪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像是一个个欢乐的音符。你听,“叮叮咚,叮叮咚”。河水为它们伴奏,听着这动听的春之歌,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啊,春天多么美好!

夏天,河水上游的柳树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地排列在岸边,对着我们挥手。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在说:“夏天到了!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的,人们在河里游泳,在岸上钓鱼。各种各样的游船多得数不清。瞧,“黑猫警长”威风凛凛,在水里划过来,划过去,样子多威武。

秋天,柳树的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扇动着它那美丽的翅膀。河边的玉米丰收了,农民伯伯看着他们的丰收果实,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时,淇河向我们献出了三珍,有鲫鱼、缠丝蛋、冬凌草。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柳枝上积满了白雪,毛茸茸、亮晶晶。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有趣极了!

淇河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人常说:“谁不说俺家乡好,”面对淇河,有谁能说母亲河不美呢?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仍然像今天这样依偎在母亲河身边,感受她的心跳,倾听她的美妙乐声。

淇河,我永远爱您!

观淇河奇石展

淇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文化河.淇河特产”三珍”远近闻名,奇石更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星期天,我来到市博物馆赏淇河奇石.

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颗被分为两半的空心石,看表面没什么特别之处,文章全在石内.我只听说过有空心菜,空心面等,还没听说有空心石,这真是一个奇石呀!

往前走,咦?是谁在弹琴,悠扬动听的琴声尽往我耳朵里钻.哎呀,太像了,这石头上仿佛刻画着:一位妙龄少女温文尔雅地坐在房间里弹琴,窗外杨柳飞絮,在天际中又舞又跳的,像是专门为这琴声伴舞似的.

我静立不动地盯者一颗名叫”淇河日出”的岩石,这石头的花纹吸引着我:太阳冉冉地从东边地平线上升起,刹那间,霞光万道,周围的一切全镀上了一层火红!新的一天开始了,离美好的明天还会远吗?

马上又有一颗奇石映入我的眼帘:一为小姑娘坐在从中的秋千上荡来荡去,欢笑着,歌唱着,有说不完的乐趣.”逍遥秋千”刚从我眼前闪过,”船戏石”又进入我的眼中:两个年岁相仿的男孩女孩划着木船,在小河沟里捞鱼捉虾,嬉闹着,欢笑声感染了这条小河!

还有一个让我陶醉的是”秋山暮石”,在一颗石头上自然形成了日落奇景:在花草的映衬下,太阳那柔柔的光泻在了万物身上,它把自己最后的一丝光芒也献给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灵!

淇河石真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述说着淇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这次赏石,我发现原来石头也包含着无限乐趣,大自然是奥妙的,未解的谜,还需要我们去研究,揭开

5.诗经中写淇河的句子

检索《诗经》中的卫国三风,描写淇河的有六篇。即《泉水》、《桑中》、《淇奥》、《氓》、《竹竿》、《有狐》。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水》

《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3.《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4. 《卫风·氓》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5. 《邶风·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6.《卫风·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7.《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6.赞美淇河的作文或诗歌 谢谢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拓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一诗。诗句表明那时的淇河山清水秀,松竹连绵。

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

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

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诗圣杜甫也在《洗兵马》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

诗人看到京都长安收复,平叛形势大好,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无限欣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中国如此之大,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7.有关淇河的作文150子

南乡子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淇河不仅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诗经》有十三篇描写淇河风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其美妙令人神往。 淇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它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兰、许穆夫人、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明末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